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德山製藥健康報 - 積極治療,控制三高







德山製藥健康報 - 積極治療,控制三高
要控制三高疾病,治療血脂異常現象很重要,達成方法為降低總膽固醇,減少壞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的濃度,並且提高好的膽固醇的濃度。
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這「三高」的連鎖問題,既複雜又嚴重,因此,在防治上就更顯得棘手。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肇文指出,三高疾病的治療非常複雜,必須評估患者個別的疾病狀況來處置,不過在防治上可以確定的是從「危險因子」著手。近5~10年臨床上強調「整體風險的評估」,每增加一個危險因子,其疾病風險就倍數跳升,所以如果能先控制一、二個危險因子,就可使疾病風險大幅降低。
您是高血脂症候選人?
要診斷血脂是否異常,很簡單,只要抽血檢查就可以了。陳肇文指出,「血脂檢查」同時也是評估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和決定治療方針非常重要的步驟。
病患在就診時,可將血脂檢查結果連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例如過去是否有冠心病、周邊血管疾病、腦中風等病史,以及年齡、性別、家族病史、抽菸史、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日常活動度低及肥胖等情形,請醫師一併進行評估。

針對血脂異常現象,我國的分類包括以下三種:
1)高膽固醇血症(總膽固醇≧200mg/dl);
2)混合型高血脂症(總膽固醇≧200mg/dl,且三酸甘油酯≧200mg/dl);
3)高三酸甘油酯血症(三酸甘油酯≧200mg/dl,且合併總膽固醇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值>5,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0mg/dl)。
如果您出現以上數值,代表您的血脂已經異常。 至於以下族群則必須注意高血

脂症隨時降臨在您身上:
1 有高血脂家族史:目前醫學確定,遺傳因素可能影響人體產生及代謝膽固醇的能力,所以有高血脂家族史,或是三高疾病家族史者,就是高危險群。
2 肉食主義者:血液中膽固醇大多由人體的肝臟產生,但有一部分是攝取自食物,像是內臟、蛋黃、肉類、奶製品和海產類等,尤其是內臟和蛋黃,膽固醇含量特別高,肉食主義者要特別注意。
3 肥胖者:血脂指的是血液中的脂肪,體重過重常會合併有高三酸甘油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過低的問題。
4 不愛運動者:適度規律的運動不但可以降低血中三酸甘油酯濃度,也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不愛運動者可要特別當心高血脂找上門。
5 老菸槍:吸菸會破壞血管內壁,加重血管壁發炎反應,造成膽固醇堆積,加速動脈粥狀硬化之進行,愛吸菸的人可要小心。
6 銀髮族:膽固醇濃度會隨著年齡、性別不同而也所差異。一般而言,膽固醇濃度在50歲時達到最高,男性通常比女性高,但是,婦女在更年期停經後,其膽固醇濃度會上升,有時甚至超過同年齡的男性。
如果依照病理來分類,除了原發性血脂異常之外,還有一類為「續發性血脂異常」,其發生原因包括了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不足、酗酒、藥物、肝功能異常、神經性厭食、骨髓病變、肝糖儲存疾病及腎病症候群等,這類續發性血脂異常,都必須針對其發生原因,給予原疾病適當治療或是停藥,才能使血脂肪濃度恢復正常。
在高血脂症的所有危險群中,以「冠心病以及與冠心病同義之疾病」為風險最高的類型,所謂「冠心病同義之疾病」,包括了動脈粥狀硬化疾病(周邊動脈疾病、腹部主動脈動脈瘤及有症狀的頸動脈疾病)、糖尿病、評估10年冠心症風險會大於20%者。而會導致患者在未來10年內罹患冠心症風險大於20%的多重危險因子,則包括了:
1)高血壓(血壓>140/ 90m m/Hg或正在服用降血壓藥物);
2)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過低(<40mg/dl);
3)家族遺傳史(男性<55歲,女性<65歲前即發生冠心症);
4)年齡(男性>45歲,女性>55歲)。
此外,針對糖尿病患者,不論其有無心血管疾病病史,都需要針對危險因子做積極的治療。
血脂異常的藥物治療
血脂過高會加重血管壁發炎反應,加速動脈粥狀硬化之進行。因此,治療高血脂症,其最終目標為防治心腦血管疾病,而其達成方法為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的濃度,並且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
如果是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及高尿酸症之患者,在治療血脂異常時,應該盡可能找出其他可治療的危險因子,同時加以控制,如此對心腦血管疾病之防治才有事半功倍之效。

治療血脂異常的步驟,需視個人本身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而定。對於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低的一般人,第一步應該選擇「非藥物療法」,一般至少經過3~6個月仍然無效之後,才進行「藥物治療」。非藥物療法包括:規則的耐力性運動、維持適當的體能狀態、戒菸以及飲食治療,以減輕過重的體重及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濃度。至於心血管疾病風險高者、有多重危險因子者、或本身已有心腦血管疾病病史或糖尿病者,則必須藥物療法與非藥物療法同時開始。

在藥物治療方面,陳肇文表示,治療血脂異常的目的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因此,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降低血脂與降低血管壁發炎反應同時進行。幸好目前較新一代的降血脂藥物,通常本身就同時具有一些抗發炎作用。不過,要有效抑制血管壁發炎反應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許多新藥仍在積極開發中。

定期回診追蹤血脂
對於使用藥物治療的個案,為確保良好之飲食和藥物治療效果,必須監測藥物的副作用、評估治療效果和定期於門診追蹤,才能使藥物的副作用降至最低,血脂治療的效果提升到最滿意的程度。
血脂異常的治療,長期持續的追蹤非常重要,需要醫師根據病情的複雜性(是否有其他疾病)以及血脂異常的嚴重性,幫您擬定回診追蹤計畫。要使血脂恢復正常,避免併發症的發生,遵從醫囑是非常重要的。
陳肇文提醒,民眾一定要定期進行血脂檢測,40歲以下民眾,每2~3年檢查一次;40歲以上者,每1~2年檢查一次;50歲以上者,每年都得檢查;至於高危險群者,請勤快一點,每半年就要做一次檢查。

《轉自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