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德山製藥健康報 - 生食,真的健康嗎?





生食真的能養生,還是迷思?常生吃的高麗菜、苜蓿芽、胡蘿蔔、紫萵苣、番茄、堅果……,藏有什麼你不知道的玄機?

康健雜誌81
文.黃惠鈴

自從火點亮了人類文明史後,熟食成為主流,人類擺脫「食草木之食、茹毛飲血」的生活。
但最近卻有不少人回過頭來追求生食飲食(raw-foods diet),為了健康,樂當「摩登原始人」,尤其不乏慢性、重症病人,奉生食療法為一線生機。
生食真的能健康養生,還是迷思?有什麼該注意的?
典型的生食以不經烹煮(或非常低溫、不超過約攝氏46度)的方式,料理蔬菜、水果、堅果和種籽等,以保存食物中的酵素和營養素。
提倡生食者主張,烹調會破壞食物中幫助消化的酵素。但美國《消費者報告雜誌》(Consumers' Research Magazine)、《健康》雜誌(Health)都曾為文指出,蔬菜中的酵素主要供植物所用,烹煮過程中破壞的酵素跟人體健康沒有多大關連。人類的消化系統本身就能製造消化食物所需的酵素。
不過,加熱的確會破壞食物的一些營養素。台北榮總營養部臨床營養組組長楊雀戀告訴《康健》,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對熱敏感,的確不利於加熱烹煮。「水果入菜,不見得好,」她說。
要避免營養素流失,必須懂得利用方法料理食材。

不是蔬果都可生食
但相對地,烹煮也有好處,有些蔬果根本不宜生食。
例如,在生鮮階段含有毒性的食材。
「有些食物無法生食,烹煮可以讓食物去毒性,」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提醒《康健》讀者。
例如,黃豆、荷蘭豆、扁豆、四季豆等豆類食物含豆類皂素,生金針含秋水仙素,生樹薯含天然氰化物,這些食材都必須經過加熱破壞,否則會引起腸胃發炎、腹瀉。
有些有益健康的蔬果含有毒性,像菠菜、紫蘇等含高量的草酸,如果生吃,會引發急性腎衰竭。另外,草酸會阻礙鈣質吸收,引發低血鈣症,且會嚴重危及腎肝功能,林杰樑提醒。
而且很多蔬菜恐有添加農藥之虞,煮熟加熱時,農藥較容易揮發。
烹煮,也更容易讓蔬果釋出營養素,而且也更容易消化蔬果中豐富的纖維質。
五穀類絕不能生吃。五穀種籽裡含有植酸鈣、鎂等礦物質,除非烹煮過,否則不能被人體消化系統吸收。烹調可以讓許多穀類食物中的菸鹼酸,更容易吸收。加熱也讓澱粉類、蛋白質更易於消化。
許多植物性食物含有抑制人體吸收營養素的因子。透過烹煮,可以破壞這類因子。
例如,豆類跟豌豆等豆莢類食物含紅血球凝集素及胰蛋白抑制因子,不能生吃。
另外,生豆子和白蘿蔔、十字花科蔬菜(如紫萵苣red cabbage、高麗菜、花椰菜、白花椰菜、包心白菜等)這些富含營養的蔬菜,都含有致甲狀腺腫物質,長期生吃,會使甲狀腺腫大。經由烹調,才能大幅降低這種物質,楊雀戀指出。

胡蘿蔔生吃不如煮熟
另外,烹煮,會讓蔬果釋放植物性化學物質。而茄紅素、胡蘿蔔素、維生素ADEK等營養素被烹煮後,更利於人體吸收。
沙拉盒中常見的生胡蘿蔔條,其實不是聰明的吃法。因為胡蘿蔔所含的維生素A,必須煮過才被人體吸收。
研究顯示,嚼一根胡蘿蔔吸收到的β胡蘿蔔素只有少少的1%。而且生胡蘿蔔對腎臟是個負擔。尿毒高的人(中~重度的腎臟病人)如生吃胡蘿蔔,它含的鉀離子恐足以讓人心臟麻痺而死。
茄紅素也是類胡蘿蔔素家族的一員。它是一種抗氧化物質,保護細胞膜免受自由基攻擊、避免DNA突變。蕃茄富含茄紅素,但在加熱煮過後最能被吸收。
雖然其他一些紅顏色的水果,例如西瓜、紅葡萄柚、番石榴,都是茄紅素的良好來源,也都被生吃,不過它們釋放出的茄紅素都不如煮過後的蕃茄那麼好吸收。
和生食相比,煮過的食物也較不會引發過敏反應,因為烹調可以改變外來食物的蛋白質成分。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江伯倫指出,生吃核果、花生類,特別容易引起過敏;根莖類蔬菜比葉菜類容易引起過敏。有時,像芒果、奇異果、草莓等美味香甜的水果,都會讓某些人過敏。

小心吃下蟲卵
生食還有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隱憂──感染和食物安全問題。
任何生食都有危險,尤其如果食物來源剛好被污染。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食物經過烹煮,能殺死微生物、寄生蟲,但生食就得冒風險:「對生病的人、抵抗力差的人來說,微生物、寄生蟲是個威脅。」
尤其生食者大多信賴有機蔬果,認為在少用或不用農藥的情況下,生吃無害,卻忽略了這類蔬果可能利用堆肥或其他因素,而留下寄生蟲或蟲卵。一旦清洗不完全,生吃下肚容易出問題。
今年2月台中即傳出新聞,有個婦女為了減肥吃了半年多的生菜沙拉,結果無意中也吃進蟲卵,導致肚子裡長蛔蟲。
林杰樑提醒《康健》讀者,台灣真正能生產有機蔬菜的單位有限,且未必符合標準。加上台灣有嚴重酸雨,空氣中的粉塵、微粒,一下雨又帶入蔬菜中,生吃就有風險。

《轉自網路》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德山製藥健康報 - 「老祖母」洗碗法




德山製藥健康報 - 「老祖母」洗碗法

古早的洗碗方法,不但方便有效,還能兼顧身體和環境健康。

康健雜誌79
文.張靜慧
前陣子傳出長期使用含三氯沙(triclosan)清潔產品會致癌的消息,但衛生署認為證據不足,而且目前沒有檢驗標準,因此並未要求業者下架。
不過,有一群人卻不擔心洗碗精含三氯沙,因為他們一直用「老祖母」傳下的洗碗方式,既不擔心殘留的化學成分危害健康,也無害環境。
台北西園醫院復健科主任韋翔常做家事,學化工出身的他說,一般洗碗精是大分子物質,或多或少會殘留在餐具上,也會造成水污染。「何必用洗碗精?熱水洗碗效果就很好,比較油的碗盤用洗衣肥皂加熱水來洗,」他分享經驗。
他並且戴上手套洗碗,以免肥皂中的鹼性成分刺激皮膚,引起富貴手。
台醫生技公司董事長、前台大免疫所所長林榮華,也力行熱水洗碗法。他在德國讀書時,發現德國友人用洗碗精用得很兇,沖水也不徹底,不禁替他們擔心殘留的問題,後來又讀到研究報告,說洗碗精中的化學成分可能增加不孕的風險,他對洗碗精就更「敬而遠之」。
他笑說他洗碗的方式再簡單不過:先用衛生紙擦掉油污(重油食物擦兩遍),再用熱水洗,「健康環保,又省水省錢,」他說。

古早清潔法環保又有效
主婦聯盟資深義工胡雅美也用古早的方式洗碗,加上看書吸收知識、和國內外環保團體交換經驗,讓她不用化學清潔劑也能維持居家清潔。她常用的清潔代用品有:
■廢油肥皂:胡雅美參訪日本社區時,看到居民用回收的食用油加氫氧化鈉(強鹼)和水製成肥皂,洗碗、洗手、洗衣都適用,回來後便和其他義工開始動手做肥皂,成本低又好用。
■苦茶粉:苦茶籽榨油後留下的渣滓,可洗碗、洗澡、洗髮。有機食品店及環保團體都有售。
■無患子:無患子萃取液,可用於洗衣、洗碗。
■檸檬:水加檸檬皮、白醋,可讓玻璃器皿光亮。檸檬渣加熱水,可去茶垢。
■白醋:以濕布沾醋擦拭瓷磚、玻璃,可去漬、去油污。
■洗米水、煮麵湯:天然的洗碗精。洗米水還可澆花。
■小蘇打:用途很廣,擦地板、地毯去污、洗衣、洗碗、通水管、清理瓦斯爐及排油煙機、冰箱除臭都適用,胡雅美還用來幫狗洗澡。西藥房、超市有售。
■橘子油精:廚房裡的頑垢油污讓人傷腦筋,胡雅美推薦取自橘子皮的橘子油精,去污力強,清理瓦斯爐及排油煙機、擦洗磁磚及油膩碗盤效果好。環保團體有售。

環保洗碗精在這裡
根據環保署統計,家庭污水佔水污染主要來源的45%,與工業廢水不相上下,在都會區尤其嚴重。家家戶戶少用化學清潔劑,並選用環保產品,是減少水污染的第一步。

目前有九種洗碗精獲得環保署的環保標章:
◎泡舒洗潔精(耐斯企業)
◎生活純品洗潔精(永鏺實業)
◎白雪亮透環保洗潔精(白雪企業)
Sea Mild 洗碗精(清淨海公司)
◎洗美樂高生物分解洗碗精(億運科技)
◎鹽好環保洗碗精(升揚興業)
◎藍寶洗碗精系列(獅王工業)
◎獅寶洗潔精系列(獅王工業)
◎洗樂洗潔精系列(獅王工業)

環保署管制考核處科長齊家表示,獲得環保標章代表該洗碗精的界面活性劑生物分解度達95%以上、界面活性劑需含50%以上天然原料(如脂肪酸鈉、脂肪酸鉀等)、不含磷、螢光劑、含氯漂白劑、甲醛水等添加劑;染料則以食品衛生法規定可食用色素種類為限,對環境、人體健康的危害都較少。

獲得環保標章的家庭用品有2700多件,但受限於通路,有些產品消費者不容易買到。齊家說,環保署下半年將開辦環保標章產品網路購物,讓更多民眾受益。
環保標章產品查詢 http://www.greenmark.org.tw
抗菌產品有效嗎?

自從腸病毒、SARS肆虐,各種標榜「抑菌」、「抗菌「殺菌」的產品就成為熱銷商品,

它們的效果究竟如何?
根據屏東大仁技術學院講師李維綸等人的研究發現,
抗菌洗碗精、抹布及菜瓜布的抑菌效果並不理想,而且部份商品未標示抗菌成分。
研究人員蒐集市面上10種抗菌洗碗精,測試其抗菌能力,發現多數產品對大腸桿菌的抑制力較好,
對綠膿桿菌、表皮葡萄球菌反應尚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抗菌力最差。
部份產品即使用未稀釋的原液測試,仍無法抑菌,與產品宣稱的效果差距頗大。
研究人員並測試10種抗菌抹布與菜瓜布,平均減菌力僅43%,且使用次數愈多效果愈差。

《轉自網路》

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德山製藥健康報 - 怎麼吃,愈吃愈聰明?



德山製藥健康報 - 怎麼吃,愈吃愈聰明?

新的研究已經幫父母確認,某些食物有助年輕的腦思考、學習。不只孩子,連你都可以從聰明食物得到好處。

蛋白質:如何讓大腦的皮繃緊?
食物中的蛋白質之所以會影響大腦運作,是因為蛋白質提供的氨基酸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製造。神經傳導物質就像一個郵差為個別的腦細胞攜帶訊息。如果你餵郵差好東西,他就更盡力攜帶更多信件。

氨基酸主要有兩種,一是酪胺酸,另一個是色胺酸。這兩種氨基酸又影響四種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由色胺酸製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由酪胺酸製造)。血清素大大有名,抗憂鬱藥百憂解就是提高大腦中血清素的量。
兩個因素會影響大腦緊醒或放鬆,就是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也就是色胺酸和酪胺酸的比例。 高蛋白質(如豆類、海鮮、雞蛋等)、低碳水化合物也就是高酪胺酸食物,可以大腦清醒,發揮最大的功用。

碳水化合物:如何讓大腦表現穩定?
大腦的表現也同樣受碳水化合物的影響。碳水化合物會刺激胰島素的釋放,胰島素會幫助更多的色胺酸進入大腦,製造更多的血清素。所以食物中愈多的單糖(指精製的糖、白飯、白麵包)腦中就愈多血清素。但食物中 愈多的複糖(全麥類、全穀類麵包或米飯),就會放慢胰島素的釋放,也就是可以降低血清素的製造。

油:找出聰明油和笨油 而且你也要餵對腦聰明的油。
油對大腦很重要,因為和其他器官不同的是,柔軟的大腦50%是脂肪、40%是蛋白質,不像其他的器官以蛋白質為主。

大家都已經知道飽和脂肪(奶油、動物油、豬油)的壞處,會對心臟造成傷害,使壽命縮短。但如果被飽和脂肪嚇走,而轉向人造奶油、氫化油卻是更大的心臟殺手。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的研究甚至認為,反式脂肪對心血管健康的危害更勝於飽和脂肪。
在國內,反式脂肪(transfat)有可能叫做轉化脂肪、氫化植物油(hydrogenated oil)、氫化棕櫚油(hydrogenated palm oil)、植物乳化油(Vegetable shortenings),或植物酥油等,你應避免。糟糕的是需油炸、烘烤、酥製的食物,如炸雞、薯條、餅乾、洋芋片、蘇打餅、微波加熱爆米花等,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部份食品公司、速食業者、餐廳、飯店、早餐店,也都可能使用反式脂肪。
尋找最好的脂肪,就是尋找真正的大腦食物。Omega-3脂肪酸大多在深海魚裡,如鮭魚、鯖魚、鮪魚等。如果我們攝取足夠的Omega-3脂肪酸,身體就可以用它來製造彈性更加的細胞膜,而不用飽和脂肪。在腦部,Omega-3脂肪酸使神經傳導更佳。

鐵:幫助神經傳導
鐵質缺乏會讓妨礙兒童課業表現,嚴重時也可能智能不足。研究顯示,鐵增加時,孩子的注意力比較好,也學習得更好。鐵之所以重要,也因為它可以幫助神經傳導。
但是鐵劑不易被身體吸收,對健康的人來說,如果攝取過多,反而有礙鈣的吸收。所以最好從天然食物攝取。

高鐵食物有肉類、蛋類、豆腐、深綠色蔬菜、葡萄乾、紅豆等。在進餐時,攝取維生素C,如一杯柳橙汁或檸檬汁,會增加鐵質的吸收。

鈣:聯繫神經元
鈣不只是對骨骼有用,對大腦也有用。鈣對孩子的學習和行為特別重要。
鈣在神經元間扮演聯繫的角色。《拯救大腦》作者、南加大醫學院臨床神經學副教授傑夫.維托羅夫形容鈣的角色如同告訴神經元:「喂,注意這個。」
高鈣食物有奶類、豆類和深綠色蔬菜。
營養師會建議,在煮排骨湯時,可以加些醋,加速骨頭中的鈣質釋出。烹調時也可以多用奶製品,例如紅燒牛腩時,加入鮮奶可以增加芳香;蒸蛋時,用牛奶取代水,口味可以更加滑嫩。

纖維:使血糖穩定
雖然纖維和大腦食物沒有直接關係,卻會影響這些營養如何對大腦發生作用。水溶性纖維(如蘋果中的果膠)可以幫助降低食物中的升糖指數(GI),血糖愈穩定,大腦的反應愈靈敏。所以早餐別忘了吃蔬菜、水果,可以讓大腦聰明到中午。


《轉自網路》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德山製藥健康報 - 健康麵包自己動手做


德山製藥健康報 - 健康麵包自己動手做

想要吃得安心,住家附近卻沒有好麵包店,在家自製是另一個選擇。
康健雜誌82
文/ 朱芷 君 

「我這個配方真的很簡單,」手天品社區食坊歐李采繁打包票,「而且好吃!」
不同於直接攪拌材料一個麵團做到底,分兩次做麵團的中種法,做出來的麵包口感會更好,不需要多餘的添加物。
乍看不起眼的麵團,烤出來卻麥香濃郁,有嚼勁而不乾澀,單吃、抹醬或配個沙拉,一點也不會覺得犧牲口腹之慾。
如果是烘焙新手需要協助,「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打電話來問,」歐李采繁一點不藏私,「我很樂意教會大家。」
我們也請玩麵包多年的烘焙老師黃呈嶼,提供好做好吃的麵包機食譜,讓不擅手工、時間有限的人,也可以享用健康麵包的天然風味。

全麥麵包(15個)
◎中種麵團
材料:酵母6克、水280毫升、糖25克、高筋麵粉500
做法:
1.酵母先以少量水溶解至些微起泡。
2.將材料加入麵粉中,用勾狀攪拌器打至表面粗糙(無須光滑)。
3.於容器內抹上一層薄薄橄欖油,放入麵團,蓋上保鮮膜,置於冷藏室發酵約24小時。
*麵團發酵會膨脹,最好使用大於麵團3倍左右的容器。

家中如無攪拌器,則以手工揉麵亦可,揉麵方式如下:
1.提起麵團最外側,朝自己折疊。
2.用手掌邊緣使力,將麵團向前推展。
3.麵團轉90度,重複12,直到麵團呈現自己需要的狀態。

◎主麵團
材料:隔夜發酵好的中種麵團(約811克)、鹽9克、水190毫升、高筋麵粉270克、全麥麵粉125克、橄欖油70克、白芝麻15
做法:

1.將發酵好的中種麵團放入鋼盆中,加入鹽、水、高筋麵粉及全麥麵粉,以攪拌器打至擴展(用手輕輕拉開時可成一薄膜狀),再加入橄欖油打至擴展。
2.室溫下中間發酵15分鐘。
3.切割成一團約100克,滾圓。
4.將麵團切開(空氣要出來),往下邊捲邊塑形,合口時兩邊要修到平滑,烤時才不會裂開。
5.表面剪兩刀,略噴水,沾上白芝麻。
6.放在烤盤上,置於室溫約40分鐘,發到麵包膨脹至1.52倍大。
7.預熱烤箱,先置於底層以上、下火180度烤15分鐘,再換到上層以上、下火190度烤15分鐘即可。如果一般家庭用烤箱,則以180度烤25分鐘。至表面呈金黃色,外觀均勻膨脹就表示烤好了。

貼心提醒:
*麵粉買回來最好冷藏,避免受潮。
*因每個烤箱溫度不同,時間為參考用,如果烤箱只有單一溫度,可在有點顏色時,將烤盤掉頭再烤。
*如無攪拌器則可摔麵使麵團擴展,藉由身體的律動過程省力,動作如下(方向以慣用右手為準):

1.左腳在前,右腳在後,三七步站好。
2.手扣住麵團,抓起後向後向上提(重心在右腳),再順勢向前拋摔到桌面(重心移到左腳)。
3.此時麵團延展成長形,將麵團對折後,從側邊抓起再重複動作2,反覆直到麵團擴展即可。

營養分析(1個)
熱量265卡、蛋白質8.3克、脂肪5.9克、醣類45.1克、纖維1.3克、膽固醇0.0毫克、維生素C1.7毫克、鐵質0.9毫克、鈣質10.8毫克
食譜設計示範:歐李采繁(02-2343-5874
營養分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師 周秀娟


《轉自網路》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德山製藥健康報 - 腰椎間盤突出

德山製藥健康報 - 腰椎間盤突出

一個不經意的彎腰搬重物,代價可能是反覆發作的下背痛困擾。因為腰部椎間盤突出症所導致的坐骨神經痛,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品質甚鉅,解決之道其實並不難,正確姿勢加上復健治療,疼痛即能大幅減輕。

不當重壓,椎間盤擠出
許多人都有下背痛的經驗,如果您的疼痛會沿著臀部痛至下肢,並伴隨有麻木、灼熱或刺痛感,嚴重者甚至會行走困難,咳嗽、打噴嚏都會加重疼痛症狀,那麼您可能是患了「腰部椎間盤突出症」。
人類的脊柱由7節頸椎骨,12節胸椎骨、5節腰椎骨、5節薦椎骨及3節尾椎骨組成,總計有32節椎骨,但因薦椎骨和尾椎骨通常合在一起,所以真正可以活動的椎骨只有24節。而在椎骨之間,共有23塊纖維軟骨,就是「椎間盤」。
椎間盤內部的柔軟半固體稱為「髓核」,外圍的纖維性被膜稱為「纖維環」。椎間盤的功能就如同墊子一樣,有避震和支持身體重量的功用。

台安醫院復健科主任鍾佩珍表示,椎間盤具有彈性及韌性,但也正因為如此,椎間盤一旦承受不當的重壓,就會向正後方或後外側突出,如同夾心餅中的奶油往外擠出一般。但這一「擠壓」,可擠出問題來了,突出處會壓迫周邊神經及脊椎神經,造成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不舒服的範圍多集中在下背部、臀部及大腿後外側、小腿後外側到足部,也就是沿著坐骨神經分布的區域來散播痛、痠、麻,在走路、久站、久坐、打噴嚏、咳嗽或肚子用力時會更痛,躺下或休息時症狀會減輕。此外,臨床上還會有不等程度的其他症狀表現,例如行走困難、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癱瘓等。

當心反覆性傷害
鍾佩珍表示,腰椎間盤突出多發生在第45腰椎及薦椎第1節,占所有椎間盤突出症的9成以上,因為這是身體前後彎曲活動最頻繁的部位,也可以說是人類直立姿勢受力最大的部位。
腰椎間盤突出症很多在年輕時就發生,鍾佩珍說明這是因為年輕人的椎間盤含水量尚高,容易因外力推擠而突出,如果未經醫療處置,疼痛症狀會反覆發作,有些病人的病史甚至長達數年或十數年。張定國表示,椎間盤髓核內的液體含量會隨著年齡的老化而減少,突出的部位久了之後,有些會逐漸纖維化並且喪失彈性而鈣化,久而久之就變成俗稱的「骨刺」的一部分,骨刺會將原本橢圓形的神經壓成三角形,而使得疼痛加劇,而骨刺大都發生在老人家身上。
所以,「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骨刺」這三種病名,常被混為一談,三者雖有密切相關,但不完全相等。張定國解釋,很多原因會造成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只是其中一種,而且並非所有的椎間盤突出都是骨刺,只有少數者因時間久了鈣化才形成骨刺。
張定國表示,腰椎間盤突出症與外傷、負重及姿勢不良有關,而且常常是反覆性的傷害所造成。除了外傷造成的突出外,還要特別注意突然的搬、提重物的動作,從事負重工作者尤其要當心;還有就是避免長時間的彎腰或長期不良的坐姿。
不過光憑前述的種種症狀,並不足以確定是否就是腰椎間盤突出症,必須接受檢查才能確定診斷和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張定國表示,首先必須先進行詳細的病理學檢查,做初步的診斷,或佐以「神經學檢查」,包括肌電圖及神經傳導檢查,然後再經由腰椎的磁振造影(MRI)確定病灶的存在及部位,這些檢查便足以確定椎間盤突出的程度,可作為治療方法的依據。腰椎間盤突出症以普通X光是無法看出的。
鍾佩珍說,當症狀一開始發生時,必須先臥床休息,如果休息一天之後症狀仍不見好轉,應該即刻就醫。

龍骨部位,可以開刀嗎?
針對椎間盤引起的疼痛之治療,張定國指出,一開始會採取保守療法,也就是「藥物治療」與「復健治療」,只有少數病患必須施以手術治療。
一般藥物治療主要是給予止痛藥以減輕疼痛,若是症狀輕微者多可緩解;復健治療也是必須的,像是牽引、熱療等,一般會進行六周至三個月的治療。
鍾佩珍表示,復健治療中主要施以腰椎牽引,增加椎間的空隙以減少椎間壓力,目的在於使肌肉達到完全放鬆及休息,進而降低椎間盤突出的可能。但臨床上常見患者對於牽引的磅數有些迷思,誤以為磅數愈大,牽引效果愈好,事實上,牽引的磅數只是一個參考值,以體重的一半即可,如果磅數過重,反而會造成肌肉的拉傷。


當嘗試保守療法無效之後,開刀是必須的嗎?張定國說,只有在以下狀況者才會開刀:(1)使用藥物及復健等保守療法仍無法緩解其疼痛症狀者。(2)有明顯的神經壓迫症狀,例如已出現下肢無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狀。
根據臨床統計,60~70%的病人經保守療法可減輕疼痛至可忍受且能工作的程度,20%的病人可完全解除痛苦,只有大約10%的病人需借助手術治療。
由於椎間盤位於人們俗稱的「龍骨」(脊椎)部位,所以很多人害怕在「龍骨」上動刀。張定國指出,目前臨床上施行的「顯微手術」及「內視鏡手術」,技術已經非常純熟,皆是將組織構造放大4倍以上來清除突出之椎間盤,傷口皆不大,住院天數都在一周之內。目前進行較多的是內視鏡手術,傷口小且恢復快,但最好由熟練的醫師來執行較安全。
手術之後,疼痛可以大大減輕,有沒有可能再復發呢?事實上,手術本身只能減輕或解除疼痛,但對於脊椎本身的持續退化並無法阻檔,而且椎間盤突出也可能發生在不同節的椎間盤上,有的則是傷口結疤再發,所以,注意日常姿勢及生活型態,才是預防椎間盤突出最根本的方法。

保持正確姿勢
「如果不想被疼痛糾纏一輩子,自年輕起就應該保持日常生活的正確姿勢,並訓練背、腹肌肉的力量。」台安醫院復健科主任鍾佩珍表示。

1. 避免彎腰抬重物,尤其是突然的彎腰搬重動作,平日肌肉在未經訓練之下,肌肉耐力差,突然間的施壓會將骨頭壓在一起,致使椎間盤突出而壓迫神經,特別是在肌肉特別疲憊的狀態下,更容易發生。所以,要撿拾、抬起東西時,應屈膝蹲下,如果東西很重,可請他人幫忙提起,或是運用其他工具,例如推車等來輔助拿重物。
2. 後仰彎腰的動作,只能在運動時做,平日不要隨意做這樣的動作。因為只有在有計畫的肌肉耐力運動訓練下,脊椎才得以伸展,此時的彎腰或後仰動作才不致受傷;如果沒有經過訓練,時而彎腰後仰,就很容易造成脊椎、肌肉的傷害。
3. 坐著時,椅子要有靠背,以減輕背部的壓力。
4. 每日進行半小時的有氧運動,活動全身的肌肉與脊椎,年輕人運動項目的選擇性較大,但40歲以上者需避免跑、跳、爬山等激烈運動。比較建議的運動包括游泳、快走、固定式腳踏車等,計畫性地訓練肌肉耐力,也可使心肺功能較佳。
5. 隨時挺胸縮小腹,可以訓練背腹肌肉,這才是人類的「天然護腰」。
6. 睡覺時可側躺,在兩腿之間夾一個枕頭,腰部下方也可放一小枕頭,減輕脊椎的壓力。此外,選擇適合自己的床也很重要,價錢並不是最重要的考量,購買時可以試躺看看,必須脊椎能感受到支撐才好。

《轉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