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德山製藥健康報 - 中藥的煎熬方法



德山製藥健康報 - 中藥的煎熬方法

中藥用法,有內服和外用之分,中醫內服治法中最常用的劑型是湯劑。湯劑古稱湯液,是將藥物飲片加水或酒浸泡後,再煎煮一定時間,去渣取汁,製成液體的劑型,主要供內服,特點是吸收快,能迅速發揮藥效,特別是能根據病情的變化而隨症加減,適用於病症較重或病情不穩定的患者。《醫學源流論》雲:“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中藥煎法是否適宜,對療效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中醫應用湯劑尚須注意中藥煎熬是否得法。

一、煎藥用具可用砂鍋、鋁鍋、瓦罐或搪瓷鍋,忌用鐵器具和銅器具,因為有些藥物與銅、鐵一起加熱之後,會起化學變化,或降低溶解度,影響藥效。煎具的容量宜大些,以利於藥物的翻動,並可避免外溢損耗藥液。同時應加蓋,以防水分蒸發過快,使藥物的有效成分不全釋放。

二、煎藥用水可用潔淨的冷水,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等,前人常用流水、泉水、米泔水等。根據藥物的特點和疾病的性質,也可用酒或水酒合煎。加水量可視藥物、藥物質地及煎藥時間而定,一般以漫過藥面3-5cm為宜。每劑藥一般煎2次,滋補藥可煎3次,第一煎水量可適當多些,第二、三煎則可略少,每次煎成藥汁250-300ml左右。小兒和重症病人喝的藥汁,為便於餵,宜適當濃縮,煎成100-150ml即可。

三、煎藥火候前人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謂之“武火”,慢火煎謂“文火”。一般先用武火,沸騰後即用文火。同時,要根據藥物性味及所需時間的要求,酌定火候。解表藥與瀉下之劑,煎煮時間宜短,其火宜急,水量宜少;補益之劑,煎煮時間宜長,其火宜慢,水量略多。如將藥煎煮焦枯,則應棄之不用,以防發生不良反應。

四、煎藥時間煎藥前,先將藥物浸泡20-30分鐘之後再煎煮,其有效成分則易於煎出。發汗解表、理氣、質地輕清和芳香揮發的藥(如蘇葉、菊花等)。水沸後再文火煎10~15分鐘即可;質地黏膩滋補類的藥(如黃芪、當歸、熟地等),水沸後再文火煎1小時左右;礦石及貝殼類質地堅硬的藥(如龍骨、牡蠣、鱉甲等),應先煎15分鐘,然後與其它藥物一起煎;黏滯性高、易糊底的藥物,或帶小毛刺、服時易刺激咽喉的藥物,或煎後易使藥液混濁的藥物(如赤石脂、旋覆花、車前子等),應包入紗布袋,再與其它藥物一起煎;貴重藥物(如人參、羚羊角等),為避免其有效成分被其它藥物吸收,應先單獨煎半小時,濾出藥汁,然後與其它藥共煎服用;不能煎的中藥(如阿膠、蜂蜜等),只能烊化(另蒸使溶化),待其它藥汁煎成後加入,微微加熱攪拌,溶化後再服。

此外,先煎、後煎、沖服、包煎等,均要遵照醫囑。湯劑煎取藥液後,應對藥渣適當進行壓榨,可以再收取部分有效藥液,以提高藥材有效成分的浸出率。
《轉自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